兒童語音導賞
Children’s Audio Guide is only available in Cantonese & Mandarin
大三巴牌坊:
澳門當之無愧的門面
有什麼地標能讓人一眼便能辨認澳門?是那金碧輝煌的賭場嗎,是那莊嚴恢宏的教堂嗎,還是那葡萄牙風格的藍白瓷磚?都不是,相信只要談起澳門,旅客的腦海浮現的必然是大三巴牌坊,那也是澳門之所以是澳門,而不是一座無名小城的原因。
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大三巴牌坊聞名遐邇,無人不知;只要來澳門旅遊,它就是必去景點的榜首,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三巴聖跡」。它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逢旅遊旺季,它腳下遊客如織,無數人爭著與它合影留念,作為來過澳門的證據。
為什麼它是澳門地標性建築呢?這要從它的歷史說起。原本它並非只有這一面石壁,而是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的正面遺址,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在15、16世紀宗教改革背景下,耶穌會成立,向歐洲乃至遠東傳播福音和信仰,尤其是讓他們著迷的中國;但當時明朝政府不歡迎傳教,所以屢屢碰壁。隨著1553年葡萄牙人踏上澳門,耶穌會士趁此來澳門傳教,作為未來進入中國的一個據點。他們先在1594年成立了聖保祿學院,後來在1602年籌措大量資金修建聖保祿教堂,整體工程是在1637年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據資料記載,時人無不稱讚,不知用什麼詞語才能描述它的美麗,更是因此它被稱作「東方梵蒂岡」。只可惜屢遭火災,直至1835年10月26日的最後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教堂,徒留教堂正門前壁、大部分地基和教堂前的石階,也就是今天看到的大三巴牌坊。
事實上大三巴牌坊的建築特色才是它成為澳門地標性建築的最重要原因。它寬23米,高25.5米,上下分五層,揉合了愛奧尼柱式支柱、耶穌會會徽浮雕、天主教聖人銅像、聖母和天使浮雕、耶穌聖龕和十字架等西方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牡丹花、舞獅造型和一副漢字對聯:「念死者無為罪」及「鬼是誘人為惡」也穿插在內,並且還有在日本是皇室象徵的菊花圖案。這些融合歐洲、中國和日本文化內涵的雕塑,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其實從它的中文命名也能看出中西合璧的意味,出自華人口中,「三巴」是葡語「聖保祿」的諧音,「牌坊」二字則是因其門面酷似中國的坊門建築而來。這個名字伴隨它多年,見證著小城幾百年變遷,陪伴十幾代人的成長,早已成為澳門人、澳門城難以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