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音导赏
Children’s Audio Guide is only available in Cantonese & Mandarin
澳门造船业:
千帆过尽余晖留
码头、港口、鱼栏、海神信俗 ... ...在这个三面环海的澳门小城随处可见,在昔日最繁华之际,澳门内港从南端妈阁皇家一号码头一路向北逾三十个码头一同运作,上千条船在这窄窄的内河交错行驶、停泊靠岸,不知养活多少鱼栏、五金店和船厂。
渔业不愧为澳门最古老的行当,早就深深融入小城文化肌理,并且催生了大批衍生行业,包括水产贸易、渔网、船具等,当中最为重要的是造船业。渔船是渔民维持生计的依托,更是承托他们一生的舞台。常年逐海而居,与波涛对抗,与潮汐为伴,靠捕鱼为生,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在那几十平方的空间上完成,有的一条船甚至能延续几代人,所以造船业向来与渔业相生相伴。
不过,造船工种在澳门的历史源头早已不可追溯,但造船归为行业有迹可循。据最早记载,明末清初至咸丰、同治年间,澳门造船业兴隆旺盛,连海外的订单都接到不少,所以当时沙梨头和新桥近海一带船厂林立,造船工人众多,就自发组织成立行会,於1854年(清咸丰四年)择地新桥创立「工羡行会馆」,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澳门造船工会」。这些造船工友奉鲁班为祖师爷,会馆大堂自然矗立鲁班神像,平日要事商议、入行学艺也要在祖师爷面前进行,可谓家有家规,行有行规。此外,1884年和记船厂成立,此为澳门有记录最早的船厂。
但其实澳门造船业发展并非顺风顺水,19世纪末期内港淤塞,大型船只难以靠岸停泊,之后澳葡政府推出港口重整规划,花费8年重整内港,造船业才得以恢复。而来到民国时期(20世纪初)又因战乱频繁造船业一度凋零,大批船厂被迫倒闭,造船工人失业,连工羡行会馆也要拿去按押抵债。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工羡行会馆在黄章耀伉俪帮助下,才重归造船工会手上,造船业也因渔业兴旺而梅开二度。
六十年代因为渔民开始转向深海作业,旧式渔船动力不足,所以造船厂改革造船技术,建造「机帆船」。在七十年代内地造船业崛起,八十年代后期,因成本上涨、本地渔业式微,澳门造船业走向没落;氹仔、澳门造船厂相继结束,转移到路环荔枝碗一带,形成一个独特社区。随着2005年澳门荔枝碗造船厂建造了最后一艘船,澳门造船业的帷幕就这样缓缓降落。
今天,路环荔枝碗一阵船厂早已破旧不堪,但仍有造船工匠坚持,开班授课,传承造船工艺;亦有别人为此编撰历史,记录这一切。更好的消息是,近年澳门政府已经着手开展荔枝碗船厂的活化保育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澳门造船业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